编者按:我校积极引导大学生投身志愿服务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了良好成效。近日,教育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报和教育部网站以《武汉大学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题,报道了我校做法。
武汉大学多措并举,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实践育人重要载体,积极鼓励引导大学生投身志愿服务活动,在志愿服务中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了良好成效。
创新机制,志愿服务管理科学化。学校把制度保障作为志愿服务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基础,着力在规范性上下功夫。通过建立“校—院—班”三级青年志愿者服务体系,学校形成了“班级自主,学院协调,学校统筹”的志愿服务动员方式,目前全校已有18000余名学生成为注册志愿者。通过出台《志愿服务管理规定》、《志愿服务时间认证规定》等管理文件,完善志愿者代表大会制度,定期举办志愿服务工作骨干培训班,学校积极推进了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通过对志愿者基本信息、就业去向、学习情况等进行动态跟踪与管理,依托青年研究中心开展青年志愿服务理论研究,学校深化了对青年志愿服务工作规律的研究与把握。
整合资源,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学校把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作为整合各方资源,提升志愿服务活动质量的重要抓手。通过启动青年志愿者“阳光计划”,学校将全校志愿服务活动汇总为法律援助行动、健康使者行动、科技在线行动、绿舟环保行动、爱心接力行动、公益服务行动等六大项目版块,有效整合了校内的志愿服务资源,强化了活动分类指导的针对性。通过积极联系校外企业,搭建合作平台,学校在条件成熟的志愿服务项目中引入社会化运作和管理,其中,“大山里的魔法教室”项目已注册成立公司,通过课程开发、亲子旅游等实现了自我“造血”,与腾讯公司合作完成了143间筑梦乐园建设。通过依托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学校严格选拔、培训、考核志愿者团队,十年来已连续派出十批共计200余名志愿者赴西部欠发达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为当地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
选树典型,志愿服务特色品牌化。学校把志愿服务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平台,着重将实践育人实效与服务社会实效有机结合,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志愿者和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典型。学校2008级学生赵小亭将生命献给支教事业,被追授“2010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特别奖和“中国杰出志愿者称号”,感召带动了更多大学生志愿者投身西部支教服务。“种太阳工作室”项目入选“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五大推介项目,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帮助。学校的珞珈爱心仓储、红十字救护队、青年互助服务、和谐社区、关爱留守儿童等多个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也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反响。
http://newspaper.whu.edu.cn/paper/
(稿件来源:武汉大学报第1335期 编辑:付晓歌)